查看原文
其他

案例集分享丨九大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集


本期课程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详情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系列展之

丨机械制造工艺学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一流本科建设,切实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我校开展了2020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申报及评选活动。希望藉此评选活动,深入挖掘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设计、创新教学载体,培育一批育人效果显著,“思政”功能鲜明的示范课程,提升课程育人能力。教务处将分期推出优秀案例的分享。


课程名称

机械制造工艺学

主讲教师

徐红丽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是一门研究加工过程中工艺问题的应用性技术学科,具有取之于实践,用之于实践的课程特点。在《机械制造工艺学》的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组秉承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将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有机统一,在专业课讲授中,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要素,激发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爱国情怀,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引领作用。现就具体实施方案简介如下。



案例一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的理想1、课程教学目标

了解机械制造学科的发展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特色和学习方法。

2、思政育人目标

了解中外制造业发展的历程中,融入思政要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立志献身祖国的远大理想,坚定“四个自信”、牢树“四个意识”。

3、思政育人案例设计

教学内容

思政要素切入点

育人目标

第一章 绪论 机械制造工程学科的发展

一、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

手工→机械→机械制造技术→机加工技术→机床制造某种机械→制造技术(包括非机械加工方法)→先进制造技术

回顾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从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到制造业大国,正在迈向制造业强国。

剖析产生差距的深层次原因,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二、制造技术的重要性

1、社会发展与制造技术密切相关

2、制造技术是科学技术物化的基础

3、制造技术是所有工业的支柱

4、国力和国防的后盾

回顾老一辈科学家为祖国建设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分析我国目前的国力和国防建设。

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树立学生的“四个自信”。

4、实施过程

在《机械制造工艺学》开篇的绪论中,就需要讲述制造技术的发展及其重要性。在论述我国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时,适时融入思政元素。如在忆及新中国建立伊始,大批爱国科学家毅然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和学术条件,回国投入到百废待兴的祖国建设中,逐步完善了我国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为改革开放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用老一代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和献身精神,激励我们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力量的远大理想。

在论述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制造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正需要青年学生努力学习,为祖国的腾飞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培养学生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


案例二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职业道德和工程素养1、课程教学目标

能运用六点定位原理、定位基准的选择原则等基本工艺原理,根据不同机床夹具的设计要点,完成夹具设计。

2、思政育人目标

在理论教学的定位方案分析、定位元件选择和定位误差的计算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工匠精神。在相关实验中,严格要求操作规范,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

3、思政育人案例设计

教学内容

思政要素切入点

育人目标

第二章 机床夹具设计

1、定位元件选择


2、定位误差计算

在讲授定位元件的选择中,菱形销等定位元件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结晶。

在定位误差的讲授中,充分说明工程计算的科学性相当重要,否则看似合理的定位方案,都将功亏一篑。

向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培养学生善于钻研、不畏困难的工匠精神。

在工程案例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科学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

机床夹具拆装实验



实验过程严格操作规范,安全有序,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实验后工作台整理、实验室保持卫生整洁。

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有大局意识和核心意识。培养学生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4、实施过程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课程特点就是实践性强,课程教学内容是从工程实际中高度概括出来的,所以课程的讲授是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在第二章《机床夹具设计》中,需要讲授定位元件的选择,其中很多定位元件的精巧结构都是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刻苦钻研的结果。如菱形销的使用,正是他们的奇思妙想,用简单精巧的结构快速解决了箱体类零件一面两销定位中的过定位问题,保证了加工精度,真可谓一两拨千斤。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热爱本专业的学习,精通本专业的业务,努力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在讲授定位误差计算时,用典型工程案例充分说明,定位方案中定位误差计算的重要性,即使完全根据工件的加工要求确定了定位方案,看似完全合理,但是由于基准没有重合,经过定位误差计算,加工的产品也会出现大量的废品,需要对定位方案进行改进。用真实的工程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追求卓越的魅力,培养不畏艰辛的工作态度和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

在课程的夹具拆装实验中,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都有明确的操作规范,和实验室使用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培养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


案例三

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课程教学目标

能够设计满足特定需求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设计针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2、思政育人目标

在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的理论教学中,对目前我们机械加工业所处地位加以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论及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要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3、思政育人案例设计

教学内容

思政要素切入点

育人目标

第三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的制订


在论述机械加工方法的选择时,述及人类能达到的加工精度越来越高,特种加工和精密加工领域我国一直步人后尘,但是我们不甘落后,正在各个方面赶超。

培养学生辩证认识问题的能力。通过剖析我国加工产生差距的深层次原因,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意志品格。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在论述提高劳动生产率时,切入只有不断改革和技术创新,才能占领核心技术的制高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弘扬时代精神。

4、实施过程

在《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一章的教学中,在论述到典型表面的加工方法时,对目前我们机械加工业所处地位加以分析,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的特种加工和精密制造技术仍然未能处于领先水平,比如因为美国限制华为光刻机的使用,试图勒住我们的咽喉,阻碍我国的科技发展,从而激励学生好好学习,为祖国富强,不受制于人而努力学习,帮助学生认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情怀。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最大的魅力就是没有唯一性,每个人可以设计出不同的工艺过程,只有达到优质、高效和低成本的工艺原则才行。鼓励学生不要人云亦云,要独立思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编制工艺规程的过程中,激励学生要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案例四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1、课程教学目标

能够掌握工艺分析、实验研究的方法,用以分析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过程中影响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保证产品质量。

2、思政育人目标

在理论教学分析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中,需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相关实验中,需要学生协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的科学求真精神。


3、思政育人案例设计

教学内容

思政要素切入点

育人目标

第四章 机械加工精度及其控制


在分析影响加工精度的所有因素时,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法,然后采用统计分析法,进行全面分析,要弄清楚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加工误差、为什么会产生,如何提高加工精度。

通过详细解读误差产生的原因,告知学生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偷工减料,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科学探究精神。

机床部件静刚度测定实验 


通过几个学生的协作,完成对机床头架、刀架和尾座等部件刚度的实验,如果数据不符合客观规律,需要重做。

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以及诚实守信的科学态度。

4、实施过程

在《机械加工精度及其控制》一章的教学中,首先采用单因素法分析了工艺系统的所有原始误差,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工件的尺寸之所以会产生加工误差,不是其中的某一个因素的原因,往往是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学生认真仔细分析,找出产生加工误差的原因,以及减少误差、提高加工精度的措施。经过训练,培养学生勇于钻研的科学探索精神。

在机床部件精刚度测定的实验中,学生需要一个小组协作完成,一个同学记录测试数据,一个同学负责床头的千分表,一个同学负责尾座的千分表,还有一个同学负责加载和卸载,同时负责刀架的千分表。只有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实验数据的测定。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通力合作的协作精神。此外,如果由于粗心或者意外造成千分表读数不准确,实验数据不符合客观规律,则整个实验必修重做。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同时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每一个数据都要真实可靠,从而培养了学生诚实守信的学术思想。


案例五

培养学生环保、健康、安全理念和法律意识

1、课程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分析影响零件加工表面质量的各种因素,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2、思政育人目标

在《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一张的理论教学中,涉及到切削液、热处理等影响环境的因素。培养学生的环保、健康和安全意识,树立地球是人类共同家园的观念。

3、思政育人案例设计

教学内容

思政要素切入点

育人目标

第五章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

1、影响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工艺因素及其改进措施


2、影响表层金属物理力学性能的工艺因素及其改进措施


3、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

在分析切削加工和磨削加工时,为降低表面粗糙度,会采用大量的切削液,注意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在分析金属表层物理力学性能涉及到热处理时,除了注意对环境的影响,还应该有安全意识。

在分析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时,注意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环保、健康和安全意识,树立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的观念,破坏环境就是犯法,培养保护环境的法律意识。


4、实施过程

在《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一章的教学中,为保证表面的加工质量,降低表面粗糙度,冷却和润滑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然而切削液和润滑液如果随意排放,会对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因而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健康意识,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就是保卫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分析影响表层金属物理力学性能的工艺因素时,要讲到多种热处理方式,操作过程有一定的危险性,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同样会涉及到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最后在讲授到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问题时,振动不仅会造成工件精度的降低,同时会产生较大的噪声,对环境和人体产生不利影响。在探寻降低振动的同学,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系列展之

丨大学人文基础丨



课程名称

大学人文基础 




《大学人文基础》是我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鉴赏、表达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课程团队充分发挥《大学人文基础》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的原则,有效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挖掘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文明和谐”“敬畏自然”“坚定信念”“工匠精神”“高尚情谊”“审美人生”“实践创新”等十大课程思政主题元素,为更好地引导广大学生向德才兼备的方向发展搭建良好的教学平台。

该课程为我校校级精品课程,相关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应用型大学人才成长视域下的人文通识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母语教育的理念创新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曾分别荣获校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主讲教师

崔 涛 




崔涛,教授,2018年度常州工学院教学名师;2018、2016年度江苏省、常州市社区教育“崔涛名师工作室”领衔人;2017年度教育部创新创业导师;2017年度常州市师德标兵;2016年度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17年度常州市百姓学习之星;2015年度校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省、市、校级课题10余项;主持《大学人文基础》等校级课程建设6项;指导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8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荣获江苏省第13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常州市第12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2019年度江苏省高校微课比赛二等奖1项以及校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4项。


案例一
构筑共同的未来梦想——《大同》解读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认识《大同》一文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和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体味儒家积极用世的内在情感;

二、思政育人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

2.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智慧和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 

三、育人主题

家国情怀

四、思政育人案例设计

教学过程及内容

设计意图

一、课程导入

任何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富足、文明的美好的社会里,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称其为“大同”社会。

开篇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进入到先贤圣哲关于“大同”最高社会理想的伟大构想,由小及大,可以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容易走进文本,以便自然地切入家国情怀的育人主题。

二、课程内容分析

1.整体感知,初识理想社会

提问1:怎么理解“天下为公”?

提问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拓展延伸,畅谈理想社会

小组讨论1: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

小组讨论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你准备如何做?

3.教师寄语,共创理想社会

2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理解儒家“大同”的最高社会理想。

2个小组讨论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从文本中走出来,认识“大同”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和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体味儒家积极用世的内在情感。

切入思政育人点: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教师充满斗志的寄语,是为了使学生的家国情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切入思政育人点: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智慧和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 

三、课程总结

“大同”社会是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社会理想,我们要借鉴吸收《大同》对未来文明发展的设计,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贡献一份力!

课程总结呼应开头,进一步强化思政育人点:树立家国情怀,为共同的未来梦想做出贡献。

五、实施过程

(一)课程导入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富足、文明的美好的社会里,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诚信相待,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称其为“大同”社会。

(二)课程内容分析

1.整体感知,初识理想社会

提问1:怎么理解“天下为公”?

教师明确: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而不属于一家一姓。这是一种纯粹的公有制,是“大同”之世最根本的特征,也是“大同”之世其它具体特征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前提。“天下为公”是把全人类视为生命和文化共同体,为大同理想确立了最基本的原则。

提问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教师明确:(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各安其身。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小结:在“大同”社会里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谐、安定的局面。

2.拓展延伸,畅谈理想社会

小组讨论1: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

教师明确:大同思想与全球化社会息息相关,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离不开大同思想。各国加强经济联系,打破贸易壁垒,实行互通有无,努力让商品流通快捷,将全球联系成为一个紧密的经济体,经济全球化把经济变成了所有人的事情,各地的经济不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这正是大同思想在全球化经济进程方面的体现。

小组讨论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你准备如何做?

教师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的表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可以说这和《大同》的社会蓝图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大学生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应该齐心协力,奋发图强。

3.教师寄语,共创理想社会

大同社会,美好理想;不负青春,努力奋斗;实现“中国梦”,贡献一份力!

(三)课程总结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总是相似的。《大同》所呈现出的那个公平、正义、诚信,又充满温情、关爱的社会,是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社会理想,习总书记把“求大同”作为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因此,“大同”之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彼岸之梦,它正在走近我们,成为社会生活的向导,为了向这个理想目标迈进,我们要借鉴吸收《大同》对未来文明发展的设计,树立家国情怀,为共同的未来梦想做出贡献。


案例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在反抗》解读一、课程教学目标1.树立生态环保的科学理念,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2.培养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学会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二、思政育人目标1.引导学生树立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2.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三、育人主题敬畏自然

四、思政育人案例设计

教学过程及内容

设计意图

一、课程导入

新冠疫情横扫全国,全社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同时,人类究竟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寂静的春天》就早已敲响了人类将因为破坏环境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警示之钟。

开篇从新冠疫情导入课程,引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顺势切入敬畏自然的育人主题。

二、课程内容分析

提问1:“大自然在反抗”体现在哪些方面?导致“大自然反抗”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2:怎么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问3:改造自然与顺应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类能够停止一切改造自然的行为吗?

小组讨论:我们普通人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提问1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内容,厘清三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提问2、3起到延伸拓展的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切入思政育人点: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体会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

小组讨论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从我做起,对大自然有正确的认知践行方式。 

切入思政育人点:培养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

三、课程总结

这次疫情,为人类再度敲响警钟,让我们敬畏自然、善待自然,承担起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责任,实现人的幸福安宁和自由全面发展。

课程总结呼应开头,进一步强化思政育人点: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五、实施过程(一)课程导入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横扫全国,打破了春节的喜庆,经过专家们基因测序判定,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并通过人畜共通传染给人类。全社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同时,人类究竟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生态作家蕾切尔·卡逊撰写的环境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就已敲响了人类将因为破坏环境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警示之钟。(二)课程内容分析提问1:“大自然在反抗”体现在哪些方面?导致“大自然反抗”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明确:体现——“大量使用化学物质,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固有、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化学控制已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就是大自然的反抗。原因——人类大量使用化学药物,或人类忽视了自然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削弱了环境本身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提问2:怎么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明确: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提问3:改造自然与顺应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类能够停止一切改造自然的行为吗?教师明确:改造自然只能是改造大自然的局部状况,而不是改变大自然固有的规律;顺应自然指的是顺应大自然本身的规律,而不是面对自然灾害束手无策。二者并不绝对不相容。合理而有限地改造自然需要依靠科学,积极地顺应自然也需要依靠科学,因为只有科学才能揭示大自然的规律,而“改造”和“顺应”都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小组讨论:我们普通人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1)你能做到不向垃圾桶以外的地方扔一只塑料袋吗?(2)你能做到不浪费水资源吗?不管是不是自己付费的?(3)对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现象你感到痛心吗?在合适的时候是否敢于提出批评?(三)课程总结黑格尔曾说:“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当今时代,我国正着力建设生态文明,郑重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次疫情,为人类再度敲响警钟,有必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同学们,让我们敬畏自然、善待自然,承担起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责任,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从而实现自然的宁静、和谐、美丽,实现人的幸福安宁和自由全面发展。

案例三

橡树屹立 木棉花开——《伤逝》解读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的杰出成就和崇高地位,了解鲁迅思想的精神实质;

2.把握《伤逝》的创作背景、故事内容、艺术特征和主题思想,并能对其中的悲剧原因与意义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二、思政育人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2.引导学生树立自由、平等、独立的爱情观。

三、育人主题

高尚情谊

四、思政育人案例设计

教学过程及内容

设计意图

一、课程导入

鲁迅《伤逝》中的子君与涓生勇敢地顶住了来自封建习俗势力的威胁,最终实现了他们的理想——“自由恋爱”与“婚姻自主”,然而两位主人公不过大半年就以家散人亡的悲剧告终,令人悲叹不已。 

从涓生和子君为何经自由恋爱却以悲剧告终导入课程,自然切入大学生应培养高尚情谊的育人主题。

二、课程内容分析

提问:你怎么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

小组讨论1:在初步赢得和建立了自由选择的爱情以后,怎样保持爱的鲜艳和芬芳?怎样保持生命的激情和渴望? 

小组讨论2:大家从文本的阅读当中获得了哪些启发?如何理解爱情的真谛?

提问意在让学生深入理解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是社会原因、经济原因、性格原因和性别原因等多维度叠加而产生的悲剧。

小组讨论1意在让学生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进行深刻反思。

切入思政育人点: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小组讨论2意在让学生对现实爱情有理性的认识,并结合疫情中出现的许多真挚爱情的事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爱情的真谛。

切入思政育人点:大学生应树立自由、平等、独立的爱情观。

三、课程总结

希望同学们能从子君和涓生的爱情中得到更多的启示,理性地对待爱情,审视婚姻,从而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人生幸福。

课程总结呼应开头,进一步强化思政育人点:应树立一种平等博爱、守望相助、大爱无疆的爱情观,有如橡树屹立,木棉花开。

五、实施过程(一)课程导入追求“个性解放”,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曾是“五四”时期盛行的时代思潮,鲁迅先生在1925年写下的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伤逝》便是那个时代的反映。小说中的子君与涓生勇敢地顶住了来自封建习俗势力的威胁,最终实现了他们的理想——“自由恋爱”与“婚姻自主”,然而两位主人公却并未“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并未从此过上自由幸福安宁的生活,他们的婚姻生活是如此的短暂,不过大半年就以家散人亡的悲剧告终,令人悲叹不已。(二)课程内容分析提问:你怎么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教师明确:对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探讨历来就是一个关注的重点,一种为社会环境改造说,一种为物质财富决定论,一种为性格决定论。我们基本可以达成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他们爱情悲剧的产生是社会原因、经济原因、性格原因和性别原因等多维度叠加而产生的悲剧。   子君是一个为争取恋爱自由而孤注一掷的勇敢的时代女性,她“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豪言壮语,从而自主自由地与涓生结成了幸福的伴侣,但是最终子君却在冷却的爱情和封闭的家庭中走向毁灭,涓生则在惶惑和焦灼中趋于黯然而绝望。小组讨论1:在初步赢得和建立了自由选择的爱情以后,怎样保持爱的鲜艳和芬芳?怎样保持生命的激情和渴望?教师明确:鲁迅指出子君悲剧所致的原因是“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意味着爱情与社会生活是密切关联的。生活是一个极为广阔的天地,包含着极为广泛的内容,“人生的要义”有爱情、亲情、友情,还有社会生活、工作、事业等等。正如舒婷在《致橡树》中所写:“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就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可是子君并没有作为一棵独立的“树的形象”与另一棵树“站在一起”, 缺乏对爱情“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的能力,因而成为陷入失业困境中的启蒙者——涓生继续奋身前行的牵绊,最终被遗弃。小组讨论2:大家从文本的阅读当中获得了哪些启发?如何理解爱情的真谛?教师明确:应树立一种平等博爱、守望相助、大爱无疆的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疫情期间,发生了许多真挚的爱情。譬如95后抗疫护士陈颖和男友隔着玻璃“见面”,两人的对话催人泪下,这样的爱情真挚动人,值得期待;因疫情期医院取消了探视,一位奶奶每天给住在ICU里88岁的老伴写情书,字字句句皆是深情,这样的爱情久经考验,值得羡慕;还有的医务人员为了奔赴抗疫一线,不得不推迟婚期、延迟婚礼,这样的爱情建立在大爱之上,是伟大的爱情。(三)课程总结鲁迅的《伤逝》站在历史的高度,开掘出了爱情婚姻问题中所蕴含的历史性内容和主旨,对激发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或许正处于恋爱进行时或许恋爱即将进行时,希望你们能从子君和涓生的爱情中得到更多的启示,能够理性地对待爱情,审视婚姻,有如橡树屹立,木棉花开,从而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人生幸福。
案例四

人文素养展演活动一、课程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吸引和鼓励广大学生增强学习人文知识、阅读人文经典的积极性;2.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运用人文知识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成才奠定更为宽厚的基础。二、思政育人目标1.提升与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开拓创新与积极进取的精神;2.促进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学会进步,培养学生能动协作的实践技能。三、育人主题实践创新四、思政育人案例设计针对当代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以及人才成长中文化因素的作用,本课程加强推行学生剧作表演、口语表达会、读书报告会、古诗词鉴赏会等多类实践活动,并举行年度人文素养展演,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领学生通过实践将知识转化为创造力。五、实施过程(一)活动背景及意义我校当下正处于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的高速发展时期,面临从单一型人才向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转型,因此加强我校人文素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学生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内在的人格、气质、修养,从而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品质和价值趋向,争做社会所需要的有思想、有道德、有思维、有责任的复合型人才。人文素养展演活动已连续开展多年,充分彰显母语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构建校园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方位地展示我校人文通识类课程的教学成果,有效提升学生全方位运用母语的能力以及文学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开拓创新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能动协作的实践技能,以打造我校特有的人文素养教育质量提升的实施体系,形成自己的品牌。(二)活动实施1.活动主题观乎人文  化成天下2.活动形式经典诵读、戏剧表演、情境主持、创意配音等3.活动要求(1)可从哲学、历史、文学等经典著作中选题,也可以选用表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等题材;(2)要求作品内容积极健康,主题鲜明,富有感染力,兼顾思想性与文学性;(3)鼓励在艺术效果和表演形式上进行探索与创新;(4)每个节目表演人数最少5人,节目时长为8-20分钟。4.参加对象全校开设《大学人文基础》课程班级(每年约20个班级,800名左右学生)5.活动流程准备阶段:(每年3-5月)(1)3月初各班级传达展演计划;(2)3月中旬各班级选派同学并组队为各项展演做准备训练;(3)4月-5月初举行展演节目排练。全校展演:每年5月底或6月初(三)活动内容

年度活动

节目内容

2018年度

人文素养展演

——人文短剧专场

1.人文短剧《幸福照相馆》     

2.人文短剧《甄嬛后传》

3.人文短剧《趣味运动会》     

4.人文短剧《感性与理性》  

5.人文短剧《小心走路》       

6.人文短剧《刘三姐》 

2017年度

人文素养展演

——话剧专场

1.中国古典话剧《范进中举》   

2.外国音乐剧《音乐之声》

3.中国现代话剧《沙家浜》     

4.外国童话剧《白雪公主》

2016年度

人文素养展演

——戏剧专场

1.中国古典戏剧《西厢记赖婚》 

2.中国当代戏剧《欢乐颂》

3.外国戏剧《金苹果的传说》   

4.中国现代戏剧《边城》

2015年度

人文素养展演

1.国学荟萃             

2.创意配音《东成西就》

3.中国现代戏剧《伤逝》 

4.情境辩论《文学阅读与生活认知》

5.情境主持《电视购物》 

6.外国戏剧《伪君子》

(四)活动总结本活动的整台演出均采取全程拍摄并刻制成光盘,留存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内容丰富、节目质量优良得到高度肯定和广泛好评,充分显现了人文素养展演活动是丰富学生校园精神生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营造了我校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培养了我校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人文情怀,激发了我校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提升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充分展示了我校人文素养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的成果。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系列展之

丨微波技术与天线丨



课程名称

微波技术与天线




《微波技术与天线》是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微波传输与网络理论,微波元器件及天线基本知识等,是移动通信、雷达、卫星通信等应用的重要基础。在《微波技术与天线》的课程建设过程中,课题组注重将国家需求与课程学习相结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矢志报国的事迹感染学生,以我国高新技术在艰难的国际局势中自主创新、砥砺前行的发展历程激励学生,通过思政案例的教学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课程学习,更好地践行了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

该课程为2019年立项的我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电子信息学科为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讲教师

时 翔 




时翔,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常州工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副教授,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14),江苏省科技副总(2018),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青工会委员,校优秀教师(2018年度),校创新创业导师。近年来先后承担或参与了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江苏省科技项目、江苏省教育信息化项目、常州市科技项目、校企合作项目、校基金项目、校教改项目的研究;在中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3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项,参编高校教材2部,参编学术专著2部;指导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7项。




案例一
学好“微波技术”,走“科技强国”之路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课程《绪论》的学习,实现下述教学目标:

1. 了解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课程的性质、特点、任务和学习方法;

2. 了解课程知识在国防与航天、社会与发展、生产与生活中的典型应用。

(二)思政育人目标

1. 坚定学生对我国各项国策方针、科学发展理念的认同,培养国家忧患意识,满怀爱国热情,勇担民族复兴使命,发扬时代精神。

2. 树立学生履行时代赋予使命的责任担当,激起学生学习报国的理想情怀。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图1 微波技术应用领域

在微波技术的应用领域,如图1所示,初步引导学生认识到高新科技(微波技术)在国家重要领域的应用,使学生对本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所了解,有所感悟,从而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上得到较深的思政教育。

1. 微波雷达应用

雷达(Radar)是利用微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获得目标信息。微波雷达不仅是军事上必不可少的电子装备,而且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如气象预报、资源探测、环境监测等)和科学研究(天体研究、大气物理、电离层结构研究等)

2. 微波通信应用

微波通信与电缆通信、光纤通信和卫星通信等现代通信网传输方式不同的是,直接使用微波作为介质进行无线通信。利用微波进行通信具有容量大、质量好并可传至很远的距离的特点,是国家通信网的一种重要通信手段。

3. 微波遥感应用

微波遥感用微波设备来探测、接收被测物体在微波波段的电磁特性,以识别远距离物体。与可见光、红外遥感技术相比,微波遥感具有全天候昼夜工作能力,能穿透云层,不易受气象条件和日照水平的影响,具有重大的军事、经济意义。

4. 射频识别应用

射频识别技术(RFID),通过微波实现电子标签的读写与通信,从而达到识别目标和数据交换,其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信息技术之一,是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基础。

上述课程思政教学,主要采取教师教授方式进行,坚定了学生对我国各项国策方针、科学发展理念的认同,培养学生国家忧患意识,从而满怀爱国热情,勇担民族复兴使命,发扬时代精神,为自己的学习树立起更高的起点和追求;帮助学生树立了履行时代使命的责任担当,激起学生报效祖国的理想情怀


案例二

缅怀“微波之父”,激发报国热情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第一章《均匀传输线理论》的学习,实现下述教学目标:

1. 掌握传输线方程的解与特征参量求法;

2. 理解Smith圆图;理解传输线的阻抗匹配在电路设计中的应用;

3. 理解掌握微带传输线概念和特征。

(二)思政育人目标

1. 坚定学生对党的领导,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政策的认同,增强国际视野,培养国家忧患意识,满怀爱国热情,勇担民族复兴使命,发扬时代精神。

2. 树立学生履行时代赋予使命的责任担当,激起学生学习报国的理想情怀;加强了学生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规范修养,培养了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在章节的开始就进行思政教学,而是在上完2~3节课专业知识教学的间隙,单独开辟出5-10分钟的时间,为大家讲述“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院士的事迹(结合单独的PPT页)

图2 林为干在实验室(1986年)

林为干是我国著名的微波理论专家,被公认为我国微波学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林为干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婉言谢绝了导师温纳里让其留校的邀请,毅然冲破阻力回到祖国。1956年,林为干服从组织安排,举家西迁成都,参与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并将一生奉献给了这所高校。1980年,林为干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后的七八年时间里,林为干发表了130余篇学术论文,并解开了电磁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微波学界为此欢呼不已。鉴于林为干在微波理论研究的巨大成就,他被称为中国微波之父。中国电子科技大学设立“林为干”班,旨在传承林先生“做一辈子研究生”的学术精神和爱党爱国的崇高道德。

通过上述思政学习,学生一方面激情澎拜,深受感染和教育,另一方面也暂时摆脱繁重的理性思维和推导,得到了积极的休息。学生从身和心两个方面,都做好了继续积极进行专业学习的准备


案例三

从“瓦森纳协定”到“中兴事件”,看中国自主创新之路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第五章《微波元器件》的学习,实现下述教学目标:

1. 了解波导中的电抗元件工作原理,会对微带电路的不连续性进行分析;

2. 了解连接元件与终接元件工作原理和结构特征;

3. 理解掌握衰减器、相移器、定向耦合器等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征。

(二)思政育人目标

1. 坚定学生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拥护国家科学发展战略,增强国际视野,培养国家忧患和国家安全意识。

2. 树立学生履行时代赋予使命的责任担当,激起学生学习报国的理想情怀,从而满怀创新精神、钻研精神和奉献精神。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本案例的思政教学采取课堂教学专业教学后,布置学生课后通过图书馆查询文献或网络获取,撰写《从“瓦森纳协定”到“中兴事件”看我国芯片技术发展》论文,作为1次作业(思政内容)。在下一次授课的开始,结合大家的文献阅读和网络查询,为学生讲授5-10分钟的下述内容。
如图3所示,《瓦森纳协定》又称瓦森纳安排机制,它是世界主要的工业设备和武器制造国在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后于1996年成立的一个旨在控制常规武器和高新技术贸易的国际性组织。《瓦森纳协定》虽然允许成员国在自愿的基础上对各自的技术出口实施控制,但实际上成员国在重要的技术出口决策上受到美国的影响。中国、伊朗、利比亚等均在这个被限制的国家名单之中

图3 瓦森纳协定和美国对中国的高新技术禁运

《瓦森纳协议》严重影响着我国与其成员国之间开展的高技术国际合作。在中美高技术合作方面,美国总是从其全球安全战略考虑,并以出口限制政策为借口,严格限制高技术向我国出口。中美两国虽然在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科技合作比较活跃,但是在航空、航天、信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几乎没有合作。在半导体领域,受限于《瓦森纳协议》,从芯片设计、生产等多个领域,中国都不能获取到国外的最新科技。

通过本案例的思政学习,学生最大的收获是加强了国家安全、国家忧患意识,深刻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从而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充满热情。


案例四

“汉芯”事件,中国芯片发展之殇(反例教学)(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第五章《微波元器件》的学习,实现下述教学目标:

1. 了解波导中的电抗元件工作原理,会对微带电路的不连续性进行分析;

2. 了解连接元件与终接元件工作原理和结构特征;

3. 理解掌握衰减器、相移器、定向耦合器等工作原理和结构特征。

(二)思政育人目标

1. 引导学生拥护国家科学发展战略,增强国际视野,培养国家忧患和国家安全意识,满怀爱国热情,勇担民族复兴使命,发扬时代精神。

2. 以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为主,在此基础上树立学生履行时代赋予使命的责任担当,端正三观,诚实守信。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教师利用下课前的5-10分钟,以PPT的形式向同学展示该案例,并布置同学课后通过查阅文献、网络检索,来了解事件始末和经过,不要求布置作业。

在上一案例,同学们撰写《从“瓦森纳协定”到“中兴/华为事件”看我国芯片技术发展》论文,对我国高新技术中的关键半导体/芯片技术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举出该思政反例,略述如下

图4 “汉芯事件”主角陈进(左)及其作伪的“汉芯”处理器芯片(右)

汉芯事件是指20032月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发明的汉芯一号造假,骗取了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中国亟待在高新科技领域有所突破,自主研发高性能芯片是我国科技界的一大梦想。陈进利用这种期盼,骗取了无数的资金和荣誉,使原本该给国人带来自豪感的汉芯一号,变成了一起让人瞠目结舌的重大科研造假事件。20066月,科技部负责人公开表示,将认真吸取汉芯造假事件的教训,从多方面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根治学术腐败。

中国有着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年总产值已经超过了10万亿人民币,但行业利润却一直不超过4%。究其原因就是产业的价值中心,高精尖的芯片全靠进口,经济竞争力严重缺乏。其实,国家对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的扶持力度一向很大,“汉芯事件”对我国的芯片产业发展和布局,是一个重大打击,被称为“中国芯片发展之殇”


案例五

观中国“天眼”,树民族自信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第六章《天线辐射与接收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实现下述教学目标:

1. 了解天线的分类、功能、特性;

2. 掌握天线的基本辐射单元基本原理;

3. 理解掌握天线的基本电参数基本概念、涵义。

(二)思政育人目标

1. 坚定学生对国家的大政方针、科学发展理念的认同,增强国际视野,满怀爱国热情,勇担民族复兴使命,发扬时代精神。

2. 帮助学生树立履行时代使命的责任担当,激发学生学习报国的理想情怀;加强了学生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规范修养;助力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本章的思政教学,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该章主要内容讲述的开始,通过PPT向同学们展示世界上最大的天线—500米口径“大锅”,如图5所示,有的同学可以迅速认出这是我国的“世界之最”-“FAST射电望远镜”,教师对FAST工程进行3-5分钟的简述,以引出天线专业知识的讲解。

第二阶段,在该章主要内容讲述的中段,进行10分钟左右的思政教学。请同学观看7分钟左右的视频《中国“世界之最”工程“FAST”之父南仁东》

图5 中国“天眼”(FAST射电望远镜)及其首席设计师南仁东

观看完后,教师做下述阐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工程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925日落成启用。启用当天,习近平给科研人员和建设者们发来贺信:“浩瀚星空,广袤苍穹,自古以来寄托着人类的科学憧憬。天文学是孕育重大原创发现的前沿科学,也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战略制高点。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有重要意义”。

学生通过该案例的思政学习,最大的感受是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并对南仁东坚持22年,只做一件事(“天眼”工程)的责任担当,奉献和职业精神,都有了最深的体会和感染

案例六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创世的第一缕曙光(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第九章《面天线》的学习,实现下述教学目标:

1. 理解面天线理论。

2. 掌握等效原理和面元的辐射场分析。

3. 理解掌握喇叭天线、反射面天线的基本结构设计与应用。

(二)思政育人目标

1. 坚定学生对国家科学发展、生态发展政策的认同,增强国际视野,满怀爱国热情,勇担民族复兴使命,发扬时代精神。

2. 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论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加强了学生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规范修养。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本章的思政教学,在章节讲述的中间段,以课堂的最后10分钟,以PPT结合讲述的形式进行思政教学。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为了改进卫星通讯,建立了高灵敏度的号角式接收天线系统(与本章面天线知识相关)1964年,在用此天线系统测量银晕气体射电强度时,发现总有消除不掉的背景噪声,通过分析,他们认为这些波长为735厘米的来自宇宙的微波相当于35K1965年,又证实为3K并公诸于世。彭齐亚斯和威尔逊都是普通的工程师,但因为他们的工作和发现,荣获了1978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工匠精神”思政元素融入其中)

根据大爆炸学说,在创世大爆炸之初,尚未形成恒星与星系,宇宙中充斥着致密、高温的氢等离子体以及辐射。光子退耦时从混沌中走出来的光子,就带着创世的信息,一直穿行在宇宙中,直到撞上人类的探测器,这种辐射就是宇宙背景辐射。宇宙的膨胀会使这些光子越来越暗,波长越来越长,能量越来越低,根据理论,当今的宇宙背景辐射应当相当于3K的黑体辐射(辩证唯物论思政元素融入其中)。

6左所示为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CMB的射电望远镜(Holmdel horn antenna天线),图6右为科学家们最新绘制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

图6 发现CMB的射电望远镜(Holmdel horn antenna天线)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

宇宙微波背景并不是宇宙的尽头,而是我们所看到的极限,无论是距离(尽可能远),还是时间(尽可能古老)。宇宙微波背景(CMB)成为我们最早观察时间的窗口:大爆炸之后的38万年。因此,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被称为“创世的第一缕曙光”,它为科学家们研究宇宙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证据。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系列展之

丨中国现当代文学丨



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I 




本课程是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秘书学专业、小学教育(中文)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2015年,本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9年,本课程被确立为校混合式“金课”建设重点项目;2019年9月,本课程登录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同月在中国大学MOOC网上线,选课人数近万人;2020年初,本课程被遴选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申报课程。近年来,本课程教学团队紧扣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一方面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知识的讲授,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扩展学术胸襟和眼界,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文化素养,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感,增强中华文化自信,自觉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过前期开展校级“金课”建设和一流课程建设,本课程已自觉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紧密结合,已成人文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在学院范围内形成了示范效应。



主讲教师

谢燕红 




谢燕红,女,教授,文学博士,曾任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江苏省高校本科新设专业评估专家,江苏省现当代文学学会理事;常州市高晓声文学研究会秘书长;校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校级一流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全国商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申报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负责人,中国大学MOOC网在线开放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选讲”主持人。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1部,4项成果获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曾获校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校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主持精品课程、双语课程、在线开放课程、“金课”等教学建设项目7项。




案例一
幸福需要奋斗 梦想需要努力——谈老舍小说《骆驼祥子》一、课程教学目标1.梳理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2.品评小说中祥子的性格特征。二、思政育人目标1.解读小说的主题(“自由独立的劳动之歌”),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明确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道理;2.通过对主人公人生经历的梳理,开展中华民族勤劳美德教育。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1、指出祥子“北漂一族”的城市梦,结合当下“北漂”热点增加代入感

五四时期至193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出现了大量描写人力车夫的作品。直到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现代文学对人力车夫这一题材的开掘才达到了高峰,《骆驼祥子》以真诚的理解与同情描写了人力车夫的真实命运,塑造了祥子这一人力车夫的文学经典形象。

在农村失去土地的祥子,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来到了都市,十八岁的他想通过自己真诚的劳动来换取独立的生活,“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作过了”,最后决定去拉车。带着“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的自信,祥子给自己订立了奋斗目标——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他年轻力壮,正当生命的黄金期;又能吃苦,不惜用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一目标——这是自己能做的事。

祥子可谓“北漂一族”的鼻祖,只身来到大城市,有梦想有干劲有决心,能吃苦能拼搏能奋斗,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点明“北漂一族”为梦想坚持的决心,启发学生拥抱、坚持梦想,为梦努力不退缩的斗志。

2、分析自由、独立的劳动者之歌,引导学生体会祥子的奋斗之美

在强烈的信心鼓舞和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努力,祥子终于凑足了一百块钱,并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自己的车”,对于祥子的意义是多样的:这是祥子生存的保障,是祥子独立、自由的前提,是祥子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尤其是祥子的力量、祥子的自信、祥子的尊严和价值、祥子的整个生命的象征。拉上了自己的车的祥子是愉快的、昂扬的,“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我们看到,尽管拉车是个苦力活儿,但祥子是越干越有劲,小说写到这里,基调是明朗的。这是一首人力车之歌,人力车夫之歌,劳动者之歌,独立地自由地劳动着的祥子的人生之歌,如果没有自由和独立,祥子的劳动就是苦役而不是享受,是人生的折磨而不是人生的实现,归根结底,这是一首自由、独立的人格之歌。“如同骑着名马跑了几十里那样”!多么自由,多么自豪,多么痛快!在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写劳动者的劳动多是从政治经济的层面,从阶级对立的层面来写,所以劳动的场景多是苦难的象征,是对于人的折磨;老舍从劳动对于人的意义的角度来写,写出了劳动的美,从五四新文学到1930年代,很少有作家对劳动给予如此的赞美。教学中可从老舍对劳动的赞美,引导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明确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道理。
3、点明梦想需要“他者”助力,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传统美德

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当祥子钟情的妓女小福子自杀后,祥子对这个世界己经心无所系,他堕落成了一个懒惰、自私、有些无赖气的痞子。“北漂”梦彻底破灭。独立而自由地劳动,一个多么低限度的健康的愿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变得如此轻薄。

祥子是卑微的,也是具体的,个别的,但是个别的、具体的愿望也是普遍性的表现形式。老舍是个爱国主义者,一个关注中国国民性的知识分子,从祥子自由劳动梦的破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舍对祥子的同情,对民族前途的深切忧虑!今天,我们早已超越了祥子的时空,在新时代,我们每个人的劳动都得到了充分尊重,我们该庆幸。每个人都可以为梦想而努力,实现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四、教学设计样例说明

幸福需要奋斗 梦想需要努力
        ——谈老舍小说《骆驼祥子》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   

讲授内容:老舍小说《骆驼祥子》
主讲教师:谢燕红   

上课日期:2019.11
课程教学目标:1.梳理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2.品评小说中祥子的性格特征。
思政育人目标:1.解读小说的主题(“自由、独立的劳动者之歌”),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明确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道理;2.结合作品开展勤劳团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主要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习目标

时间

导入新课

(看视频)

回顾老舍的创作经历

了解老舍创作《骆驼祥子》的缘起

2分钟

信息交互

(情节与人物关系)

说一说: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梳理情节。

参与一组的讨论

能理清小说的情节与人物关系

4分钟

画一画:小组成员合作,完成祥子起起落落的一生图。

参与一组的活动

3分钟

讲一讲:分组展示,加深对祥子“北漂”的认识。

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3分钟

概念交互

(性格特征)

议一议:分组讨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参与一组的讨论

会评价剧中人的性格特点

6分钟

沉浸式交互

演一演:祥子三起三落买车失车的场景。

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组织评议。

揣摩祥子的性格

特征

8分钟

挑战与提升

(勤劳团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评一评: 自由发言,关于祥子的多重解读(“勤劳、要强”)。

组织学生发言、小结、

评价

1.理解祥子形象的多面性;

2.明确小说的思想史和文化史意义。

5分钟

论一论:《骆驼祥子》的“劳动者之歌”与“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参与一组的讨论

5分钟

7分钟

课堂小结(学习反馈)

结合教材的表述、课堂讨论中其他同学的观点,深入思考劳动之美、团结之力。

教师小结,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加深对老舍创作的认识。

2分钟

座位布局:

教学活动场景:


课前预习 ●草地读书会:《骆驼祥子》文本阅读


“我”来演一演 ●小组排练:《骆驼祥子》片段


 ●小组讨论:《骆驼祥子》——祥子“北漂”梦想的起起落落


案例二

守护青山绿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读沈从文小说《边城》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生平及其与创作的关系;

2.分析翠翠故事的意蕴;3.分析“边城”的自然美与人情美。二、思政育人目标1.通过优美片段的朗读与赏析,帮助学生领略沈从文笔下的自然美,陶冶学生情操,温润学生心灵;2.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1、前现代的生态景观——引导学生从生态角度看《边城》笔下的美景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中国文学史上抒发乡土情怀的优秀中篇小说。在小说中,沈从文用田园牧歌般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女孩翠翠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人性的本真与善良,展现了湘西世界的山水之美和人性之美。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审视《边城》,可以发现小说充满了独特的生态思想与智慧。

《边城》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这个世界一个突出的特征便是自然美。小说第二节开头写酉水沿岸的景色简直如诗如画:“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可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须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正是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才孕育了那些淳朴善良的人们。找出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小说中书写的自然之美。优美、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才应该是我们人类生存中的正常状态。

2、翠翠的形象——引导学生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翠翠是小说的主人公,在绿水青山中长大,典型的自然之子形象。大自然赋予她的自然生命远比任何文化熏陶出来的生灵更为纯洁美好。沈从文以平实简单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大自然的灵性与生命意蕴完美结合的少女形象,让读者感受到其独特的美丽和清澈纯净的性格。

人与自然之间不应该是征服欲被征服的关系,两者是能够和谐、融洽共处的。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人本来就是自然之子。这是沈从文透过《边城》想告诉读者的。教育学生对自然应该怀有崇敬之心,爱自然就是爱我们人类自己。

3、结合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中国当代现实,引导学生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现代工业文明的浪潮席卷了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民族能够幸免。20世纪30年代,中国一批作家就已经在为这个问题感到隐隐的忧虑,沈从文便是其中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文明进程正在推进之中,与此同时,中国有些地区的自然生态危机也越来越严重。目前,沈从文笔下的青山绿水在一些地方已经难觅踪迹。工业污染、过渡开发造成了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工业化带来的精神危机也同样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说,沈从文的文学作品是属于走向生态文明的未来的,因为它是能够勇敢担当拯救世界、重建新文明责任的新文学,是复魅了神性大地之美的文学。通过阅读《边城》,引导学生思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四、教学设计样例说明

(略)


案例三

为抗战发出怒吼的激昂乐章——读光未然诗歌《黄河大合唱》一、课程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成诗经过;2.细读诗作,帮助学生理解本诗的思想内蕴;3.朗读诗歌,感受本诗在抗战中的极大鼓舞作用。二、思政育人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对国家民族苦难的忧患意识;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传递的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时代最强音。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1、《黄河大合唱》的成诗经过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抗日战争前期的革命圣地延安。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黄河大合唱》是入选的10首歌曲之一。2019年4月13日,在《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纪念日,由陕西省委宣传部、延安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纪念《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系列活动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举行。

2、诗歌表现了黄河儿女众志成城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场景

全诗共八个乐章,分别名为:《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在暴风雨中搏战”的“黄河的船夫”,“在高山之巅”“ 歌颂着黄河”的“时代的歌手”,“在黄河边上不期而遇”“一同踏上了战斗的道路”的“两个流亡的老乡”,在黄河边上哭诉的“失掉了丈夫”和孩子的乡村妇女,都一一登场。这时,“在河东,河北,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四面八方都卷起了复仇的巨浪,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从整体看,组诗《黄河大合唱》首首均以黄河为题材,紧扣“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中心主题,构成浑然一体的篇章。每个乐章起首都有一段说白,每段说白都密切联系主题,做到了层层推进、承上启下,使作品具有了更加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浑气魄。诗歌刻画了滚滚黄河的雄伟气魄,描绘了黄河儿女的优秀品质,赞扬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既有如黄河奔腾般的怒吼,也有如泣如诉的呜咽;既有对外敌欺凌、有家难回的控诉,也有团结起来、保家卫国的呼号。如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用“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的反问句和“风在吼,马在叫”、“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等排比句式,把中华儿女坚决抵抗侵略者的决心推向高潮,把听众带入黄河儿女众志成城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场景。

3、诗歌歌颂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黄河大合唱》用感情丰富的篇章歌颂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顽强的民族精神,表现出伟大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以及讴歌了中华儿女顽强斗争、保家卫国、永不服输的必胜之心。《黄河大合唱》紧紧围绕着抗日战争和爱国主义情怀这两个核心内容,以深刻的感情与丰富的艺术形象,一次次将音乐的情绪推向最高潮。《黄河大合唱》这一音乐巨作,其内涵远远超出了艺术的领域,在推动中国人民的民族团结,提升我国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也是其他艺术作品都无法比拟和企及的。《黄河大合唱》对于弘扬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展现中华儿女顽强的民族精神,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四、教学设计样例说明

(略)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系列展之

丨工程经济学丨



课程名称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工程经济学是以工程与经济的关系为逻辑起点、以工程——经济系统为客体、致力于增强工程有效性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是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工程经济学教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立足于育才先育人,通过课程思政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及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非技术能力,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复杂工程的“经济性评价与选择”的技术能力



主讲教师

郭献芳




郭献芳,教授。曾获常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主持江苏省品牌专业一期、“十二五”重点专业类等建设项目。主编江苏省高校重点教材一部、电力行业精品教材两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教育科学研究三等奖一项、市级优秀社科成果奖两项。




案例一
经济效益理论

1.课程教学目标

准确把握经济效益理论的深刻内涵,辩证分析工程-经济关系,深刻理解经济效益的中心地位,增强自觉运用经济效益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动性。

2.思政育人目标

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的极端重要性,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要义、特出特征,理解市场调节与计划干预的辩证关系,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自信、行为自觉。

3.思政育人方案设计及实施

首先系统解析经济效益理论的基本内涵:经济效益质的规定性;经济效益量的规定性及全面投入的的概念——既关注项目消耗的社会资源(成本),又关注项目占用的社会资源(投资)。

其次准确把握经济效益理论的基本要义:

(1)市场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典型特征:前提是社会主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权力集中统一;本质是市场经济,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通过竞争优势获得资源配置机会、发展机遇。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使得政府在促进市场竞争的公开、有序方面更有作为、更有效,展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

(2)效益及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观点。深刻理解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性地解决机制不活、效益不高问题。

(3)创新的观点。深刻认识习总书记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的论述

(4)现代竞争的观点。认识在经济融合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中,竞争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互利双赢。深刻认识习总书记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设想,无不体现着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合作与竞争观点。


案例二

资金的时间价值理论

1.课程教学目标

深刻理解资金时间价值对于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推进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资金时间价值理论的深刻背景,准确把握资金时间价值的前提,增强自觉运用资金时间价值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动性。

2.思政育人目标

深刻领会、全面把握资金时间价值的背景、前提,深刻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大意义,理解资本分配的理论依据,增强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理论自信、行为自觉。

3.思政育人方案设计及实施

(1)系统掌握资金时间价值理论的背景及重大意义。深刻认识资金的时间价值是客观存在,是社会生产再生产规律的客观反应。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也赖以资金的时间价值。

(2)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资金时间价值理论。全面、深刻把握资金时间价值的背景、本源和实现条件。

(3)深刻理解改革开放基本国策。通过改革梳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大胆进行了体制机制创。比如,改革单一的劳动分配制度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在理论和政策上承认资本的贡献,引导更多的资本投入。通过开放,引进外资,弥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资本不足,为做大做强国民经济总量的盘子、提高综合国力提供资本支撑。

(4)深刻理解我国 “全民创新,万众创业”。创新创业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前提,积极投身“双创”是对国家经济建设、对社会发展的有效贡献,有志于担当社会责任的青年一代,应该积极投身“双创”。


案例三

资金的时间价值理论与劳动价值学说

1.课程教学目标

深刻理解资金时间价值对于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推进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资金时间价值理论的深刻内涵,辩证分析资金时间价值的前提、本源、条件,增强自觉运用资金时间价值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动性。

2.思政育人目标

深刻领会、全面把握资金时间价值的前提、实质及实现条件,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学说,增强劳动光荣、劳动宝贵、尊崇劳动的观念。深刻理解完善市场机制,主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3.思政育人方案设计及实施

系统掌握资金时间价值的深刻内涵,要用全面的、系统的、辩证的观点认识资金时间价值的核心要义,不可偏颇、不要割裂

(1)准确把握资金时间价值的背景和前提。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攻点”——从消费救济转到资本扶持认识从“输血式”扶贫转变到“造血式”扶贫的重大意义。

(2)深刻理解资金时间价值的本源。资金的时间价值的实质和本源是劳动创造的价值,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增强热爱劳动、投身劳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3)深刻理解市场是资金时间价值实现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完善的市场机制是资源科学配置、合理配置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政府必须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进行职能改革和运行机制改革,通过“放管服”提高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4)深刻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建立符合法治精神的市场规则、并保证这个规则的有序有效运行。政府不是市场关系的主体、不是市场运行的参与者,而是规则的制定者和裁判者。


案例四

现金流分析方法

1.课程教学目标

深刻理解工程经济分析基本工具——现金流的意义,准确理解不同情景下的现金流构成,准确识别、区分构成现金流的基本经济要素,合理归集投资、成本等,科学计算不同情景下的经济效益指标,准确解读指标含义,科学提出决策建议意见。

2.思政育人目标

充分认识做好基础工作既是专业的要求,更是职业的使命。要通过学业训练,要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等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为委托人提供科学评价结论,为决策提供详实依据。要坚决反对把可行性研究蜕变成可批性研究。

3.思政育人方案设计及实施

(1)教师讲明白——通过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清晰解析投资、成本等基本经济要素的内涵及特征,准确、清晰分别其逻辑构成及现金流属性。

(2)学生答明白——积极推进 “基于项目的团队合作学习PBTL”课堂组织方式改革,按照“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精准教学”的原则推进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说明白逻辑思维,说明白方案设计,说明白实现任务的过程,说明白最终方案、成果。

坚决打破“讲理论、抄理论、背理论、考理论”的怪圈,基于真实的工程项目、基于真实的工程问题、在真实的规范和市场环境下,着重于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考核。

(3)学生做明白——在现实工程背景基础上,让学生站在职业者(咨询工程师)视角,根据工程经济学理论、依据国家规范、标准和行业惯例,解析真实案例,提出务实方案,得出科学结论,提出合理建议。

落实好、走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着眼于职业、立足于工程场景、面向有效履职、矢志于竞争中脱颖而出,概念再往前走一步,理论再往实下一点,距离职业更近。


案例五

多方案经济性比选与方案优化

1.课程教学目标

深刻理解多方案比选对于方案优化、科学决策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不同关系类型技术方案的特征,熟练运用不同类型关系的经济评价方法。科学把握资本结构优化理论,系统考量基于资本结构优化理论的融资问题,科学权衡债务资金的避税优势和高财务风险,审慎进行资本结构优化决策。

2.思政育人目标

进行方案的比选和优化是职业人员的基本动作,是提高工程咨询质量、增强决策科学性的关键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既是专业的要求,更是职业的使命。通过学业训练,帮助学生树立钻研奋进的钉子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等工匠精神

3.思政育人方案设计及实施

(1)要通过安排大量的多方案的比选和优化案例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工程经济分析方法进行工程设计方案比选及优化。

(2)让学生以执业者(咨询工程师)身份置身于多方案比选优化中,通过真实项目的评价和优化过程,真实体验、感受多方案比选和优化的重要意义。体会由于备选方案少,评价结论单一带来的决策不稳妥、不可靠乃至不科学的问题,从而警示学生在未来职业中必须不断钉钉子、精益求精。

(3)开展工程经济评价优秀案例教育,通过了解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几十年的漫长过程,感受咨询工程师的严谨、审慎、负责态度、客观、公正、科学的求实精神。

(4)开展反面典型案例教育,从决策失败的工程案例中探寻现金流归集的错误、基础数据的主观、工程经济评价的败笔、决策建议的疏忽等导致失败的缘由,警示工程经济评价这个面上工作、文本工作对于现实工程、真金白银的影响,激发钻研奋进、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埋下工匠精神的种子


案例六

价值管理与工程管理哲学

1.课程教学目标

深刻把握Miles式思考的逻辑,学习、借鉴工作研究、工作设计、工作创新的思路历程。对比研究TQC、IE及VE,学习借鉴为了项目“有效性”从动时研究、成本控制(IE)到全面质量管理的“局部解决方案”再到关注质量与成本的匹配、全面提升价值(VE)的“全面解决方案”。准确理解和把握价值管理的核心、目标和基本工作流程,能用系统的观点、思维和方法进行工作优化,以提升工作效能和活动价值。

2.思政育人目标

Miles式思考的逻辑中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步步深入、“止于至善”的研究、设计、创新从平凡到卓越的哲学思想。从对比研究TQC、IE及VE,揭示人们为了项目“有效性”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感悟从局部入手到系统推进的哲学思想、系统观点、整体思路从把握功能分析这个价值工程核心中,学会工作优化的系统的观点、哲学思维和整体方案。

3.思政育人方案设计及实施

(1)解析Miles式思考——抓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之后的路径的寻找和选择只不过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它们是目的和手段的逻辑关系,不可本末倒置。

(2)探究管理的历史,对比研究IE、TQC及VE等现代化管理方法,感悟IE、TQC及VE,从历史变迁中学习从局部入手到系统推进的哲学思想、系统观点、整体思路

(3)通过PBL教学,结合真实项目案例,系统理解、把握价值管理流程,学习基于价值管理效能的ABC分类方法,抓关键的少数的矛盾论观点,基于价值提升的性能和成本协同设计的系统观点、权衡用户价值、厂商价值和产品价值的哲学思维以及用户、研发、设计、生产、材料、工艺等全员参与的整体解决方案。

按照这样一种思想,在工作中要学会“弹钢琴”,牵“牛鼻子”,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更不能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工作方案优化创新可以从局部做起,积累经验、完善方案,在整体推进。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系列展之

丨化工机械与设备丨






课程名称

化工机械与设备  




《化工机械与设备》是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材料力学、化工设备相关的规范标准以及典型设备的结构设计等知识。本课程在2019年获得校级重点课程建设产教融合示范课项目,在该课程的课程建设过程中,课题组注重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以培养学生遵守标准规范的职业素养,创新、绿色、安全化工的理念,树立化工生产“安全至上,生态和谐”意识为目的,深刻践行我校“教会学成,守正有为”的校训。



主讲教师

苗雪佩  




苗雪佩,化工与材料学院教师,讲师,江苏省科技副总(2019),近年来承担了江苏省高度学校自然科学基金,校基金和校企合作项目各一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授权专利2项。




案例一
化工设备材料的性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教学目标

1.课程教学目标:熟悉并掌握材料的性能参数。2.思政育人目标:

(1)设计思路,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达到即传达课本知识的同时,又能自然地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2)思政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工程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3)育人主题:环保意识,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价值主题

二、 教学实施过程

1.引出课堂知识——案例分析

首先通过几张化工厂的真实图片,带领大家认识本门课程,介绍完本门课程主要内容后,通过图片内容,分析如何降低化工厂带来的环境污染,建设绿色家园。

问题: 试分析如何降低污染?

图1 化工厂污染

从原材料方面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越来越趋向于绿色可回收。引导培养低碳环保的意识,低碳生活价值观的确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另外,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培育新知识。

从化工设备方面分析:化工设备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功能化,越来越高效率都离不开当代大学生的进一步探索和创新,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敢于担当,有要有位建设祖国出一份力的情怀。若想实现创新,必须先对其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基础打好了,才可以更好的创新,万丈高楼平地起,当代大学生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将其推广到社会中去,引出本章学习的必要性。

2.材料性能

通过实验视频引出材料性能的概念。以古代铸剑的例子,引入化工设备材料加工工艺性能的概念,并向学生讲述目前国家高超的加工工艺性能的处理手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评价一个材料有诸多性能指标,评价一个人也是一样,通过图片实例引导学生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


案例二

化工设备的腐蚀与防护——弘扬爱国主义,培养家国情怀

一、教学目

1.课程教学目标:掌握腐蚀的定义,腐蚀的类型,以及防腐的措施

2.思政育人目标:

(1)设计思路:通过引入化工厂管道腐蚀引起的事故案例,自然地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2)思政育人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3)育人主题: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价值主题。

二、 教学实施过程

1. 引出课堂知识——问题分析

问题:举例说明你见过的生活中腐蚀现象?

图2 生活中钢铁腐蚀

通过问题的分析引入腐蚀的概念,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2.腐蚀的分类及防腐

腐蚀其实有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按照机理分,分为电化学腐蚀和化学腐蚀。生活中常见的腐蚀为电化学腐蚀。比如铁器和铜器的腐蚀。那么什么是化学腐蚀呢?引入实例:

图3 打铁过程中铁渣的掉落(化学腐蚀)

生活中的打铁铁渣掉落现象就属于化学腐蚀的一种。引入实际案例,进一步加深知识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按照腐蚀破坏特征分:腐蚀分为晶间腐蚀,应力腐蚀,均匀腐蚀和缝隙腐蚀。其中晶间腐蚀和应力腐蚀危害性较大,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引入晶间腐蚀和应力腐蚀的概念。


案例三

内压薄壁容器的强度设计——以人为本的思想之安全意识教育

一、教学目标

1.课程教学目标:掌握弹性失效准则;掌握圆筒壳和球壳的强度设计方法。

2.思政育人目标:

(1)设计思路,通过引入四川省某化肥厂氨合成塔发生爆炸事故,自然地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2)思政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养成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育人主题: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价值主题

二、 教学实施过程

1.引出课堂知识——案例分析

首先通过引入四川省某化肥厂氨合成塔发生爆炸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发生该事故的根本原因,让学生自主讨论。结合去年江苏发生的化工厂爆炸事故,分析该事故对社会,对公司以及对个人带来的影响,和该事故对于我们人类的一个启示。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操作,严禁超过工艺规程允许范围运行的意识。如何进行强度设计,引出本章学习的必要性。

图4 四川省某化肥厂氨合成塔发生爆炸

2.弹性失效准则

如何进行强度设计?依据什么进行强度设计,这个时候就需要强度设计准则。失效准则有弹性失效准则和塑性失效准则。目前国内外用的最多的设计准则就是弹性失效准则。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弹性失效准则和塑性失效准则的区别。以生活中实例给同学们做解释。


案例四

外压容器的强度设计——创新精神教育

一、教学目标

1.课程教学目标:掌握外压容器的设计准则,掌握外压容器的计算方法。

2.思政育人目标:

(1)设计思路,通过外压容器设计师的年轻化案例,引入对青年学生责任与使命的教育,自然地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2)思政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育人主题: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价值主题

二、 教学实施过程

1. 引出课堂知识——案例分析

通过引入外压容器的失稳案例,进一步强调外压容器设计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入压力容器设计准则的概念。

图5 压力容器失稳

由于几何性质和尺寸的偏差、材料性能不均匀和加工制造带来的误差等因素,势必会降低外压圆筒的承载能力,因此工程上的处理方法是类似于强度计算时引入安全系数的做法,引入一个稳定系数m。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m的值会越来越小。这要靠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学生来进行研究,创新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问题:什么是创新?

教师总结创新:有人说基础研究是创新,有人说人才是创新,有人说实践是创新,创新应该就是突破常规。现在同学们都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只有实现了基础知识的储备,才有可能实现创新。由于人们对化学工业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于其产品纯度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要求都离不开化工设备的强度设计,因此,需要人们对化工设备设计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创新,未来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创新,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要在常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实现创新突破。

2.设计准则和强度设计

外压容器设计具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理论计算法,另一种是图算法。通过此部分的讲解,让学生熟知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毕业,是为了真正掌握知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场所下都是具有初心和使命的。我们学习的初心就是学有所用,学有所思,学有所值。希望每位同学都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力求实现突破常规,寻求创新。


案例五

塔设备的机械设计——职业素养之工匠精神教育

一、教学目标


1课程教学目标:了解塔设备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2.思政育人目标:

(1)设计思路,通过塔设备机械设计知识的讲解,告诫学生要全面的分析问题,自然地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2)思政育人目标: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3)育人主题: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价值主题

二、 教学实施过程

1.引出课堂知识——案例分析

2007年9月13日,由张家港市化工机械有限公司为大唐国际年产46万吨煤基烯烃项目制造的“亚洲第一塔”——C3分离塔在内蒙古锡林格勒建设现场成功吊装。该C3分离塔以其塔身主体板厚(68毫米),直径(8米)、高度(100.115米)、重量(总重2460吨),不仅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在亚洲同行业内也属首创,被誉为“亚洲第一塔”。这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规模塔设备的应用,在塔制造领域,我们可以自豪地说 “中国制造”。这是塔设备设计人员和机械设计人员设计出来的。通过该案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也启示学生,要培养工匠精神。


图6 亚洲第一塔

2. 塔设备的机械设计

通过引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展现国家成就以及大国工匠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注重培养这样的精神。塔设备,其工作条件差,在运行和使用中损坏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对它的设计一定要合理,并且要定期维护,作为学习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学生,设计符合工艺要求的化工容器更需要这种精神。以此激发注重学生培养敬业精神。

塔设备的设计包含塔体和裙座的设计,要设计的内容包含厚度计算,压力计算,质量载荷计算,应力校核等多个方面,是前面学过所有的知识的总结。因此,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才可以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塔设备。知识的储备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储备的,而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坚实的基础,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更别谈为建设国家出力。另外知识也代表着财富,对于未来,谁掌握知识,谁就能立足社会。以此告诫学生注重学习的积累,才能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另外从塔设计本身出发,需要多个零部件的配合,才能实现塔的成功设计。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个体在团队中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系列展之

丨英美文学选读丨



课程名称

英美文学选读I 




《英美文学选读I》是我校英语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为帮助学生了解英国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创作思想、语言风格、艺术特色等,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课程团队充分挖掘《英美文学选读I》中课程思政元素,加强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努力打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教学平台。



主讲教师

汪顺来 




汪顺来,副教授,文学博士。曾获校优秀共产党员(2012)、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1)称号。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市厅级科研项目5项、校教学建设项目4项,指导省级大创项目2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编教材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曾获首届“外教社杯”江苏省高校外语教师翻译比赛(2014)英译汉组一等奖、汉译英组一等奖,第二届“译国译民杯”翻译比赛(2014)汉译英组二等奖,校级讲课比赛(2013)三等奖。




案例一

《鲁滨逊漂流记》:资本主义殖民者的成长故事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兴起及其基本特征。

2.介绍丹尼尔•笛福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赏析《鲁宾逊漂流记》片段。

二、思政育人目标

1.认清资产主义财富积累的本质。

2.了解英国殖民主义的历史。

3.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1.课程导入

(1)思考问题:《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小说?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鲁滨逊是一个英雄人物吗?他在荒岛求生的经历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2)图片展示:

提问:图片中的鲁滨逊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手中的刀和枪、肩上的鹰分别象征什么?图中看出他是如何对待荒岛的原住民的?

总结:鲁滨逊是早期资本主义殖民者典型形象。他靠武力强占孤岛,并残杀原住民,霸占岛上资源,建立自己的殖民统治。

2.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时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充满着血腥和暴力,新兴的资产阶级靠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获取财富,壮大资本的力量。

阐释:I.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成长史是不光彩的,充满着杀戮和征服。

      II.强占殖民地和扩大奴隶贸易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

3.深层阅读

(1)鲁滨逊的成长经历:因性喜冒险,屡次出海;后贩卖黑奴,船遇险而落魄荒岛,独居小岛28年,建成栖身之所;通过让“星期五”学英语、信基督彻底教驯化野人;最后自己成为荒岛主人。

“思政”教育:资本家总是以冒险家的面目,远征殖民地;奴隶贸易是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手段;殖民者眼里的荒岛就是自己殖民的对象;剥夺语言和信仰是殖民者征服殖民地人民的惯用伎俩。

(2)《鲁滨逊漂流记》被经典化的原因:契合18世纪英国的时代精神;塑造具有开拓和进取精神的资产阶级英雄;满足西方人的征服欲;美化殖民主义叙事。

(3)“思政”教育:文学经典具有民族性和阶级性。西方的经典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时代精神,但它们代表了西方的传统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阅读西方文学经典,我们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客观、理性和辩证地看待其价值和意义。

4.课后反思

(1)鲁滨逊形象的正面意义:他不甘平庸无为的生活,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闯劲;性情乐观,不畏艰险,白手起家,体现自我奋斗的精神。

(2)“思政”教育:当代大学生正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开展创新创业,为个人发展和国家的兴盛而努力。在个人拼搏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应该具备鲁滨逊那种敢闯敢拼的劲头,学习他的乐观主义精神,凭个人的努力获取成功。鲁滨逊的传奇经历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那么《鲁滨逊漂流记》可成为大学生创业路上的励志书籍。


案例二

《远大前程》: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理想与现实的错位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介绍查尔斯•狄更斯的创作背景、写作特色及其主要作品。

2.介绍19世纪中后期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特色。

3.分析《远大前程》中的人物形象,赏析小说开放性的结尾。

二、思政育人目标

1.认识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绅士文化价值观的实质。

2.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1.课程导入

(1)思考问题:《远大前程》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小说?它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匹普是一个成功的绅士吗?他的思想品格如何?他的成长经历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2)图片展示:

提问:图片中的匹普与你心目中的英国绅士有什么区别?绅士是一种文化现象吗?绅士文化体现了英国社会的什么特征?主人公匹普的梦想与幻灭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匹普的绅士梦与他的爱情梦有什么关联?

总结:英国的绅士文化体现了英国社会的等级特征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金钱和地位成了年轻人的远大理想,财富的价值与其来源无关,“向上爬”成为当时英国青年一代的座右铭。

2.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核心,决定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它包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深层阅读与深度反思

(1)英国绅士文化的本质:“绅士”本指行为优雅有礼的男士。然而19世纪的英国社会风尚已经将“绅士”变为一种上流社会的符号,与金钱和地位划上了等号,与教育程度和礼仪关系不大。连像麦格维奇这样的罪犯,都梦想成为绅士,为此他把自己的梦想当作恩惠施与可怜的穷苦孩子匹普。“绅士”已经成为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绅士文化也成了英国等级社会金钱至上的象征。

(2)“思政”教育:匹普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远大的理想不能脱离现实,否则就是虚梦一场。实现理想要脚踏实地,要有拼搏精神和辛勤劳动的付出,绝不能寄希望于不劳而获。理想是奋斗目标,不能与不切实际的梦想等同;成功是价值观取向和信念追求,不能与金钱和地位挂钩。

当代大学生应坚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远大理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要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受到西方文化势力的影响,应该学会辨别是非的能力,牢固树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案例三

《伦敦》: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挽歌
一、课程教学目标

1.简介18世纪后期英国前浪漫派诗歌特点。

2.介绍威廉•布莱克及其诗歌特色。

3.赏析诗歌《伦敦》中的场景和人物特征。

二、思政育人目标

1.认清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本质。

2.开展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教育和习近平“两山”思想教育。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1.课程导入

(1)思考问题:布莱克的《伦敦》描述了怎样的画面?它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伦敦变成了工业化的地狱,其社会根源是什么?从整首诗歌的描述可以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2)图片展示:

提问:图片中烟囱林立、火车轰鸣反映了什么时期的英国伦敦?图片中忙碌的工人和悠闲的资本家形成了怎样的鲜明对比?图片展示了“雾都”伦敦的工业城市形象,其繁华景象的背后有怎样的辛酸?

总结:资本主义工业化是建立在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对大自然的无情破坏的基础上。资本家为追求最大利益,他们强占资源、扩张市场、压榨劳动者,将美好人间变成了可怕的地狱。

2.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

(1)科学发展观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中,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两山”思想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考察浙江湖州安吉余村时,首次发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两山”重要思想的前提和基础是绿水青山,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3.深层阅读

(1)诗歌中的伦敦景观:诗人漫步在泰晤士河畔,被眼前的恐怖景象怔住了——听到的是大人和孩子们凄苦的叫喊、伤兵的叹息和年轻妓女们的诅咒,看到的是被独占的河流和街道、面带饥色的人群、污黑的教堂和宫墙外流淌的鲜血。这就是工业革命时期伦敦的可怕景象,资产阶级霸占了一切资源,无产阶级挣扎在死亡线上。工业污染破坏了伦敦人的生存环境,伦敦简直是地狱般城市。

(2)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本质: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和雇佣劳动者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为基础,以榨取最大的利润为目的。它体现了资本家的贪婪本性,疯狂地追求最大利润,根本不顾无产阶级的死活和自然环境的承受力。

(3)“思政”教育:工业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国家也需要工业化。但是由于经济所有制和国家制度的不同,两者有本质上的差异。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以提高国家整体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资本主义则是以个人利益和私人财富积累为目的。而且社会主义工业化注重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4.课后反思

(1)《伦敦》反映的社会现实:这是布莱克诗歌集《经验之歌》中的一首描写工业化背景下伦敦的城市景观。通过诗人的所见所闻,我们感受到资本主义私有制给各阶层的劳苦大众造成的精神创伤。资本主义工业化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给社会造成了无尽的苦难。

(2)“思政”教育:当前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我国也在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也会面临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难题。为此,我国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推动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习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为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案例四

《皮格马利翁》:资本主义等级社会的镜子一、课程教学目标

1.介绍20世纪英国现代戏剧的特色。

2.介绍萧伯纳的戏剧创作特点。

3.赏析《皮格马利翁》片段。

二、思政育人目标

1.认清英国资本主义等级社会的本质。

2.开展社会主义人生观教育。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1.课程导入

(1)思考问题:《皮格马利翁》是一部人文戏剧,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买花女伊莉莎(Eliza Doolittle)是怎样实现命运的转折?她身份转变的经历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语言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谁才是卖花女真正的命运操纵者?

(2)图片展示:

提问:图片揭示了怎样的英国社会现实?为什么说社会下层的Eliza成了上层人士的赌注?语言与阶级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总结:语言本是交流的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语言成为身份的标志和阶层鸿沟的象征。因为语言的魔力,确切地说,由于上流社会的幕后操纵,卖花女会摇身一变成为公主,该戏剧揭露了英国上流社会的伪善、残酷和丑陋。

2.社会主义人生观教育

社会主义人生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它的核心思想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人生观回答的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的基本价值观问题。

3.深层阅读

(1)英国等级社会的闹剧:上流社会的代表人物语音学家希金斯(Higgins)与朋友皮克林(Pickering)打赌,将一个未受过教育的下层女子塑造成具有上流社会风度、英语纯正的摩顿女郎。粗俗的卖花女伊莉莎(Eliza)入选,将反复模仿训练,变成了一位谈吐得体、举止优雅的淑女。希金斯的实验成功,但伊莉莎的女性意识觉醒,强烈要求摆脱希金斯的控制,最后两人以休战为结局。纵观全剧,可以发现英国社会等级制度的荒谬。社会上层无视社会下层的苦难,并以他们的语言和教育程度作为取乐的对象,强行以本阶层的语言标准来改造社会下层,其结果必然招致反抗。

(2)“思政”教育:《皮格马利翁》揭露了英国上流社会的虚伪、残酷和荒谬,批判了资本主义父权制度。语言与身份并无直接的关联,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切都可用作赌博的筹码,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错位。当代大学生要坚持社会主义人生观教育,要知荣辱、识廉耻,脚踏实地,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课后反思

(1)《皮格马利翁》的深刻内涵:这是一部关于爱情、英国等级社会和语言学习的人文喜剧,有力鞭挞了社会现实。剧中人物对话和讨论充满辛辣的讽刺和幽默,尤其是其语言学习改变命运的主题值得深思。

(2)“思政”教育: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学习语言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其他文化和传播本国文化。作为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要树立文化自信,坚定“四个意识”,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系列展之

丨中国美术史丨



课程名称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是我校美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中国美术史的目的,是让我们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视觉文化史和美术遗产,了解我们悠久、独特而又多彩的优秀民族文化。在掌握我们民族审美历史的基础上,体会我们民族自古以来所具有的开放胸怀、创造精神和文化自信。本课程团队充分发挥《中国美术史》所具有的思政教育潜能,从美术史的学习中反思我们的审美文化和视觉经验,从理论高度不断推动我们的认识,激发我们美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动地改造世界,并让世界人民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和多元格局。



主讲教师

刘秋兰 




刘秋兰,艺术学博士,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访问学者,偏好理论与史料并重,研究兴趣集中在近代美术史与西方艺术理论。近年来主持项目三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新兴百美图与近代新女性形象建构研究》(20YJ760060)、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申报∙自由谈〉时装仕女刊头画及其对新女性的想象和建构研究》(2017SJB1811)、校级项目《清末民初新兴百美图画家 群体研究》(YN1645)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两项:《民国时装人物粉彩瓷绘研究》(17AF004)、《图像学与中国美术史研究》(12AF006)。主讲课程包括:《中国美术史》、《展示设计》、《人文教育》、《女性主义艺术鉴赏》等,曾获校级讲课比赛一等奖(2018)。




案例一

多元文化的中国美术史

一、课程教学目标:

让美术学专业的大二学生对中国美术史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知道中华民族的视觉文化和美术遗产是独特而多彩的;了解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对象、掌握中国美术史的总体脉络、熟悉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

二、思政育人目标:

深刻认识中国美术史在时空上具有复杂性,在文化上具有多元性,是中国美术在民族和文化上的多样性和融合性的发展。

三、思政育人方案设计及实施

1、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对象

以感性的方式切入,引导学生说出他们心中哪些作品属于美术,通过问答引出美术史的研究对象,包括:美术作品、与美术作品相关的人物、与作品及人物相关的社会环境、阶级关系、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以及美术制度、运行机制以及意识形态等;

2、中国美术史的总体脉络

结合幻灯片讲述中国美术史的分期:史前时期的原始美术,与当时的巫术、政治和日常生活直接相关;历史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从夏朝到晚唐,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贵族美术;自宋朝到清末的文人美术;晚清到民国的平民视角成为新时代的主题。

为学生设定阅读目标、内容和方法,通过网络自主搜索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资料,形成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美术的时代性与阶级性,立足当代的美术创作应表现时代精神。

3、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以个案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对图像学方法、风格分析法等美术史研究方法有初步了解。其中外部研究关注作品的社会背景,功能和传播途径等社会因素;内部研究关注图像的风格与样式。美术是社会需要的产物,有明显的政治、宗教和经济属性。

运用启发式、讲授式和参与式相结合的教学法,力求使中国美术的研究对象、总体脉络和研究方法这些基础性知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和探讨具体作品。在传授中国美术史专业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到中华民主的视觉文化史是独特而多彩的,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操。


案例二

新石器时代的美术

一、课程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新石器时代的美术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在熟悉旧石器时代美术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新石器时代美术在社会复杂化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了解原始的空间观念及其表现、掌握仰韶文化彩陶的两个类型、熟悉原始礼仪建筑、礼器与符号。

二、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对新时期时代美术作品的学习,以及配合彩陶纹样的手绘练习,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史前审美观念的前提下,进一步结合当下视觉文化特征以及“匠人精神”,培养其对传统纹样的兴趣及创新精神。

三、思政育人方案设计及实施

1、定居农业社会的聚落空间

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新石器时代的建筑、墓葬等去了解先民的空间观念、生死观念。从新石器时代玉器中可能隐含的原始信仰,引出中国人熟悉的天圆地方、四维八方等观念;墓葬艺术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关系和结构,是古人生死观的理解与表达,可以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及价值进行思考。

2、陶器艺术

以丰富的彩陶图像建构起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的脉络,让学生在了解彩陶基本类型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做深度调研。彩陶多彩的画面有助于我们认识混沌朦胧的原始思维,从形式的角度可以观察到人们对于纹样构成规律的把握,图案的意义可能大于器物本身。常见的鱼纹、鸟纹、蛙纹可能与原始信仰、生殖崇拜有关,当时艺术语言的丰富可以启发学生从历史中探寻美术的源头,增加民族自信心。

人面鱼纹彩陶盆

3、原始礼仪建筑、礼器与符号

在原始宗教活动中,美术可以营造一种神圣的空间,将形而上的观念转化为物质性的实体。玉器被赋予各种儒家的道德观念,其起源也源自史前时期,透过这些器物可以让学生了解某些传统观念的生成过程。以具体案例如:牛梁河遗址中的女神塑像、黑陶高柄杯、灰陶尊上的象形文字符号等,让学生对原始礼仪建筑、礼器、符号等产生较为感性的认识。


案例三

秦汉时期的墓葬美术

一、课程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墓葬美术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通过对帝陵、贵族墓葬、墓室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艺术的学习,了解当时物质文化和视觉文化的面貌与成就,并由此理解帝王、贵族、官僚以及普通民众超越大限、追求永生的理想和信念。

二、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墓葬美术认识汉代生死观,引导学生思考“家国情怀”以及“孝文化”在当代的意义。

三、思政育人方案设计及实施:

1、帝陵及贵族墓葬的视觉性

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秦始皇帝陵雕塑到霍去病墓雕塑风格的变化,透过视觉艺术的表面深入到时代精神。从秦始皇帝陵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艺术是以强烈的观念来震撼观众,政治的创新和艺术的创新是一回事,都是视觉性的,他打造了新的时间和空间系统。陵墓是微缩的宇宙,艺术的写实风格也显示出对仿真的追求,艺术与皇权合二为一。

2、墓室壁画、画像石与画像砖

墓室壁画是和死亡有关的艺术活动,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死观,主要是魂魄的观念,从墓葬壁画中可以发现,它不是想让死人复活,而是让魂魄去到最合适的地方。汉代人对灵魂的旅行和它周游的世界,满怀着敬畏,饱含着憧憬。

汉代墓葬艺术可以让学生了解,在汉代,“孝”从一种个人品格发展为一种社会文化,甚至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部分。以武梁祠为例,其丰富而系统的图像让我们看到了汉代人所理解的宇宙是什么样子,对汉代人而言,给逝去的亲人营造出无边无际的良田美宅就是最大的“孝”,“孝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仍有其重要价值。

乐舞百戏画像砖


案例四

佛教石窟艺术

一、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佛教石窟艺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佛教的兴起对美术的影响。

二、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佛教石窟艺术灿烂辉煌的艺术成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明的情操,并树立起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艺术创作中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的理想。

三、思政育人方案设计及实施

1、佛教基础知识背景

佛教文化的本源是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东传到中国各地有两大倾向,南方重义理,北方重功德。文化的融合影响到了石窟艺术的风格样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国美术史的过程中应参照西方美术史进行比较,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也要能够融合多种元素进行创新。

2、石窟艺术的建筑形制、雕塑样式和壁画内容

在对佛教美术“样式”问题,如“凉州模式”、“云冈模式”等进行探讨时,将社会政治经济关系、文化诉求、传播路线等问题带入,增加石窟美术史研究的深度,从宏观上把握北魏到隋唐之际中国石窟美术文化传播发展的脉络与规律。

3、中国主要石窟

石窟艺术丰富多彩的视觉形象吸引了南北各个社会阶层的信众,从皇家赞助、地方官员提倡到普通百姓全身心投入,我们可以注意到各个石窟的异同,外来建筑、雕塑、绘画等一系列因素都出现在中国本土,对繁荣汉代流传下来的视觉艺术,产生了全面影响,它们的融合形成了重要的思想和文化铺垫。

莫高窟156窟张议潮出行图(局部)

通过学生在课堂分享的石窟艺术调研报告,可以发现他们通过调研不仅熟悉了石窟艺术不同时间、地域所体现出的不同风格和题材;也对石窟艺术所反映的宗教活动及社会风尚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们分别对龙门石窟、克孜尔石窟、炳灵寺石窟、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等进行了调研。从调研成果来看,学生能够通过相关文献、图像和视频资料对石窟艺术的主要内容、风格及其与当时政治、经济生活的关联作出相应的解读。


案例五

仕女画

一、课程教学目的:

中国仕女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战国帛画到仕女画的黄金时代是在唐朝,这个题材承载了许多内容,既有“助人伦、成教化”的功能,也有反映时代审美风尚的功能。

二、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具体作品的解读透视时代精神对仕女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美”所承载的道德指向以及“美”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三、思政育人方案设计及实施:

1、仕女画的源头

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出从战国到西汉时期仕女画的发展。以战国帛画《蘷凤仕女图》和西汉帛画《利苍夫人行止图》为例,让学生认识中国画技法、了解线条的魅力、提升审美能力。通过图像的具体分析,让学生学会用图像学方法将图像的内容、涵义及其时代文化氛围结合起来进行解读。

2、仕女画的发展

通过对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图像的来源和功能。《女史箴图》本意有涉于政治,为配合张华《女史箴》所作插图;而《洛神赋图》则是文字与艺术的结合,将曹子建《洛神赋》中的浪漫史在绢素上显现出来。两画显示了顾恺之仕女画的功力造诣,其构图与笔法不仅很好地阐释了中国思想儒释道三大体系,也可见东晋人的潇洒风采。引导学生从绘画的功能性上升到绘画的精神性和创造性。

3、仕女画的成熟

通过对张萱《捣练图》、周昉《簪花仕女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的赏析,引导学生去了解图像的象征意义。唐代是仕女画的黄金时代,反映了唐朝的气象宏阔、富丽堂皇。仕女画中仕女色彩艳丽、体态硕彦,其华丽丰满之美投映着大唐帝国的灿烂景色。通过赏析这一时期仕女画可以让学生领略大唐气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心中升腾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的豪情。

周昉 簪花仕女图

美具有超越功利的价值,仕女画本身的美感以及其承载的历史意义就足够吸引和打动大家,学生中有热爱手工艺术的,能够结合唐代仕女画的装饰来设计发簪等手工艺品,也是将古代风尚进行现代转化的一个成功案例,恰好说明了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本课程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一个例证。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系列展之

丨管理会计丨



课程名称

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做到会计与管理的有机结合,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管理会计学属于决策会计,本课程将教学内容与创新创业实践结合,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管理会计》课程与“互联网+”、“挑战杯”、“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活动及赛事结合,打造成一门生动的思政课。



主讲教师

徐霞 




徐霞,讲师,管理学硕士,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曾被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师德先进个人等。主持完成教改课题2项,团中央课题1项,团省委课题2项,科协软科学1项。分别指导2项国家级、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40余项,代表性奖项如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国家级特等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选拔赛二等奖等。




案例一

会计责任与创业项目

一、课程教学目标

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传,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国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额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蓬勃发展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提高学生在双创领域的会计思维和会计务实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双创比赛项目,让学生在其中进行会计技能的实际应用,是推动双创教育和提高会计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

二、思政育人目标

1.    促进双创项目成员的全方面发展

2.    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敬业

3.    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18管一班学生陈俊博、18财二史心如组队加入到了星匠创意文化开发项目,身为学院学生会干部的他,一直秉承着吃苦耐闹、为同学服务的精神,努力为学院的建设而奋斗努力,时刻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指导实践,从加入项目团队的那一刻起,他便肩负起了这条曲折而上升的文化传承之路。

以尊崇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发展为出发点,陈俊博针对项目的核心方向——金坛刻纸,进行了广泛的资料收集与研究,在这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道路上,时代的变革、科技的进步、文化的认同度等诸多问题的显现,使得这一传统文化的发展举步维艰,让原本的艺术之美,变得逐渐黯淡无光。作为团队的队长,他时刻将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牢记在心,秉承着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念,积极践行实践。

但文化的传承发展之路总是承载着崎岖与泥泞,在2019年的税务申报中,由于学生个人的经验不足,财务数据在线上申报时出现遗漏,因而受到了处罚,这个看似普通的错误,背后却是其个人财务基础知识的不足,罚金是小,但其映射的却是财务知识对于项目创始人的重要性以及认真谨慎的做事态度的必要性。在此次事件后,多次自我反省,不断提高自己在执行方面的认真和专注,在财会知识领域做到扎实稳固得学习和深入研究,在项目的比赛和延伸方面更是努力追求精益求精,丝毫不敢在项目实践方面松懈。


案例二

风险管理与底线思维

一、课程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基本的风险意识,掌握风险管理基本技能,具备风险管理的职业意识和进行风险管理的职业能力。

二、思政育人目标

1.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诚信

2.直面风险社会,加强学生的风险意识与安全观教育

3.培养底线思维能力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预防、控制风险。

1.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元素。法治对企业发展起着引领、规范和推动作用,企业在进行筹资、投资等各项过程中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介绍最新理论和法规。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学生对于依法治国理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法治道德修养。

2.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元素。诚信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企业或个人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保持最大限度的诚意,双方都应恪守信用,互补欺骗和隐瞒。因此,教育学生诚信立身、诚信做人,诚信创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3.加强风险意识。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正是不确定性的一个缩影,为防止再次出现这种不安全的情势,预防风险是首要的。预防原则的主旨不是去消除非常可能出现的损害事件,或者事后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害,而是专注于消除危害的可能根源。比如为了从源头上切断动物源性传染病,应禁止对野生动物的交易与食用;为了防范微生物泄露、传播风险的发生,应加强生物安全管控;为了防止传染病的大流行,应加强对疫情的检测、预警与应对等。作为大学生个人,应该做到个人层面的风险识别与安全防护。比如疫情期间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居家少出门,做好个人防护等。

4.风险应对时要树立底线思维。所谓底线思维,是指从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事物朝着预期目标发展的一种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形势有利时,善于看到潜伏着的不利因素,做好应对不利因素的准备;形势不利时,善于把握蕴藏着的转机,坚定扭转不利局面的信心”。大学生应牢筑底线思维,在生活中、工作中守住底线,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案例三

大数据背景下的会计职业道德

全球资本市场频发的会计丑闻,使会计职业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要求高等学校在会计课程教学中,从会计职业道德的角度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分析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在管理会计课程利用大数据进行“预测”、“决策”,以及指导学生参加“科云杯”全国大学生本科组财会职业能力大赛的过程中融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管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

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会计的两大分支。“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具备“预测”、“决策”、 “规划”、“控制”等基本职能的应用型人才。而管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会计职业道德,在履行职业岗位时能够辨识会计行为的合规性,掌握道德行为履行方法。

二、大数据背景下管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设计和实施

1.教育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品德 

利用校园网和移动课堂,组织学生学习新《会计法》、《关于加强会计人员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等规定,讲解新会计法、证券法等相关处罚条例,列举证监会和法院对不遵守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的处罚和刑事责任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要求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品德。

2.运用案例教学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利用国内外会计造假案例,讨论由于会计从业者职业道德的缺失,导致企业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等行为对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中小投资者经济利益的损害,以致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来警示会计人员必须守信,讲信用、讲信誉、信守承诺,诚信对会计职业重要性。

3.选择切入点,融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根据2016年财政部发布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包括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投融资管理、营运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几部分内容。在上述内容的教学活动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选择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合理把握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之间的契合点。例如,在预算管理部分,管理会计师在根据大数据资料编制收入预算或预计财务报表时,不能由于公司面临一个重大合同或者贷款需求而随意对预算数进行调节,否则违反了正直和可信原则;在投融资管理时,依据大数据资料,利用科学的方法合理预计现金流量,一旦决策失误,将带来重大损失,违反了能力原则;管理会计师主要向企业内部高级管理人员提供会计信息,如果向好友或其他相关机构透露企业内部信息,则违反了保密原则。

4.利用产教融合提供职业道德经验

利用产教融合、校区合作平台,邀请常州尤尼泰税务事务所来校进行“财务舞弊常用手段及案例”的报告会,为学生提供理解和实践会计职业道德的机会,以及提供道德的经验。


案例四

预算报表编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课程教学目标

教会学生掌握基本财务预算知识,编制预算报表的基本技能,具备独立编制预算报表和进行财务分析的能力。

二、思政育人目标

1.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

2.直面财务风险,加强学生财务预算表编制过程中的风险意识

3.培养财务预算的敏捷思维能力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财务预算报表是前后关联的,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的,我们要去协调、控制,避免盲目性。

1.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意识形态的作用。而预算报表是一个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项目起着引领、规范和推动作用,在进行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中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与其他部分前后呼应,相互关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介绍财务知识和报表注意事项,灌输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加强财务风险意识。当代社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美国民众起义暴乱正是一次美国政府意想不到的风险,而财务也会出现各种风险,预防财务风险是首要的。预防财务风险的主旨不是去消除非常可能出现的损害事件,因为意外往往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也不是事后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害,而是在财务预算报表编制时专注于消除危害的可能根源,从源头上杜绝风险的产生。作为大学生个人,应该做到个人层面的风险识别与安全防护。在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中注意前后统一,规避风险。

3.树立全面性预算管理观念。在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中一旦一个产品的价格改变,就会使内含报酬率、回收期、净现值三个数据往往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全面性是指在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中,全面思考整体财务关系,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证财务报表严谨统一,前后呼应。因此,教育学生谨慎细致、诚信编表,诚信创业,提高学生的敏捷思维能力


来源:常州工学院教务处 

编辑:王鲲鹏

审核:邹一琴


高校教师资源共享(五群)

(一、二、三、四群已满)


# 扫码关注 #

 · 海量学习资源    优质学习内容 ·

 ·共创、共享、共建 助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 


点小花花,让他们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